临沂人教育变迁:从“没学上”到“上好学”

2018年12月10日 09:29
来源:沂蒙晚报
从黑屋子、土台子到高标准教学楼、现代化多媒体教室,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从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提出优质均衡的更高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沂蒙革命老区的腾飞崛起,临沂市教育事业厚积“博”发,成为这片热土的幸福缩影。
近年来,临沂市将教育事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做好教育的的每一件事实,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一项项力度空前的教育政策接踵而至,惠及民生,温暖民心。
从“黑屋子、土台子”到“最美”建筑
不少“80后”对于儿时小学的记忆是这样的:平房、泥地、木窗框……只要不透风、不漏雨,就是一间合格的教室。
1978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调查组的一份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沉重的文字:我们所到之处,满眼是黑屋子、土台子、没凳子。全省3047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占59%,有的学校甚至连黑屋子也没有,孩子们夏天躲在树荫下,冬天围着太阳转……革命老区临沂的情形更可想而知。“当年学校的教室是用石头砌成的,也没有窗户,一进去黑咕隆咚的,四处透风,下雨天最要命,外边大雨屋里小雨。”回忆起改革开放前的情形,在郯城县大尚庄小学任教37年的老教师葛图光很是感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蒙山,吹活了沂水,也吹开了沂蒙人的心扉。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有书读,沂蒙人义无反顾地打响了“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项历史性工程的第一仗——校舍改造。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改革开放的最初阶段,国家和各级政府财力严重不足,通过群众集资,成为当时改善教育条件的主要途径,那时候的临沂人,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沂蒙人民从干部到群众怀着造福后代的迫切心情,依靠自己的力量,拉开了校舍改造的序幕。沂南县鲁庄乡树仁里村地处山区,全村父老挥锤打钎,凿石平地,肩扛人拉,硬是在一片山梁上凿出一块平地,建起了一所小学……
历届市委、市政府也都将教育事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教育。 1986年至1990年,临沂人民勒紧裤带办教育,在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0多元的情况下,先后投资5亿元,完成了农村小学校舍改造和乡镇中心初中建设,1990年至1993年又投资3亿元,完成了城镇校舍改造。
特别是2007年以来,“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以及农村校舍危房改造、校舍标准化学校建设、“义务教育政府办”使城乡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栋栋美丽的校舍拔地而起,一间间设施完备的实验室投入使用,学校是“最牢固、最漂亮”的建筑,已成为沂蒙山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文盲满大街到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文盲”这个词现在已经很少听到,即便有也多用于调侃。三四十年前,“文盲”在临沂地区是一种沉重的存在,甚至到1990年,我市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仍有92.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9.2%。如何尽快扫除文盲,办法只有一个——上学、读书、识字。于是,沂蒙人民又迎来了“普九”的第二场战役——完成初等义务教育。
从1990年开始,结合农村校舍改造,我市统筹规划,全面实施,加大扫盲工作力度。在1993年4月召开的“科教兴市”大会上,扫盲工作被列为“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措施,作为各级领导任期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据统计,仅1993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扫盲与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达3700多万元。全市有90%的行政村出钱统一为扫盲学员购买课本及学习用具。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各级根据三教统筹的原则,按照普教、职教、成教工作的实际情况统筹使用。为保证扫盲工作的开展,县(区)、乡、村三级都加强了成教基地建设。全市共建成县办成人中专7处,其他各类成人中专31处,所有乡镇、90%的村都建起了成人学校,其中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35处,市级示范学校59处。
伴随着校舍改造和扫盲工作的全面推进,1994年,“普九”的第二场战役有了可喜的回报——临沂实现了完成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人民日报》于1994年2月6日在显要版面予以报道,并以《抓好“奠基工程”》为题,加注“编后”评论:“普及小学教育,看起来是件不难的事,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像临沂这样的贫困地区,困难无疑更多。临沂地区普及小学教育,这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在临沂地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值得大书一笔……”
翻过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大山”,沂蒙人民并未止步,至1996年,临沂市又筹措资金12亿,用于扩建、改建校舍、添置内部教学设施。
1996年6月,省政府“两基”检查团经过严格评估验收,郑重宣布:临沂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率先实现“两基”。为巩固“普九”成果,从2000年至2004年,临沂市又先后投入10多亿元,用于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规范化学校创建和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等重点工作,全方位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并完成了义务教育由“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过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
从让孩子“有学上”到“上好学”
进入新世纪,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更为生动的变化,教育均衡化发展、免除学杂费、消除“大班额”、全面改薄、暖冬工程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完成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一根本性转变。
说到教育均衡化发展不得不提“北城模式”。临沂是全国著名的商贸物流城,每天流动人口多达几十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如何实现城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千万沂蒙人民集智攻关的一项重要课题。
实际上,早在北城新区开发建设之初,临沂市就将教育资源与新区建设统一配套,仅2010年就一次性建起学校13所,成功创造了闻名遐迩的临沂“北城模式”。据统计,仅2010年至2012年,临沂市就投入15亿元,在北城新区建成中小学20所,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我市还启动了“城区学校三年联建工程”,投入13亿元,改造老城区学校39所,新建、改扩建面积43万平方米。
虽然“三年联建工程”极大改善了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但在当时,北城部分小学“吃不饱”,老城区“择校热”、“大班额”和“入园难”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2013年5月,临沂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大力实施“名校进北城工程”。“过去,岔河小学是一所村办小学,学校倒是建设得挺气派,但周边居民并不认可。大家宁愿舍近求远,也要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老城区上学。现在,这里的小班化教学可好了,好多家长又都把孩子从老城区转回来了,现在,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了。”说起“名校进北城”工程,家住沂州花园小区的学生家长赵欣有着说不出的幸福。
“‘名校进北城工程’的实施,不仅加快提升了北城新区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利用率,而且有效缓解老城区‘择校热’、‘大班额’和‘入园难’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时任临沂市教育局长祖旭东说。
“名校进北城”是我市创新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和一次有益尝试,近年来,我市年年把教育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不断加大投入,化解“大班额”、全面改薄、暖冬工程等工作稳步推进。
2018年,我市教育发展又有了新的规划,实施学校建设“双百”工程,2018年—2020年,每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0所、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00所,并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实现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成功迈入“优质均衡”行列,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

合作媒体

  • 搜房网
  • 焦点房产
  • 腾讯蓝房
  • 齐鲁晚报
  • 鲁南商报
  • 交通电台
  • 临沂在线
  • 山东房产联盟
区域:
姓名:
手机:
QQ:

家在临沂网团购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