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蓝天救援队员凯旋 听他们讲述震区13天

2014年08月19日 11:58
临沂蓝天救援队员凯旋 听他们讲述震区13天
 
8月16日傍晚,临沂蓝天救援队队员宋炳强、王法胜从云南地震灾区回到临沂,“晒黑了,也累瘦了……”去迎接的队员拥抱他俩前都说了这样一句话。但在过去的13天里,两名队员经历的远不止变黑变瘦这些。8月18日上午,在临沂市红十字会召开的座谈会上,伴随着后方队员连夜制作的两人抗震救灾纪录片,宋炳强、王法胜分别讲述在云南抗震救灾一线的经历。
 
宋炳强:“没面子”的任务,重新认识救灾
临沂蓝天救援队队员宋炳强
 
>>>“这六台车交给你了”
 
临沂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习惯喊宋炳强为“老宋”,8月4日下午,接到省队指令的老宋开车和王法胜从临沂出发,从临沂到云南灾区,由于道路曲折,两人走了2800多公里。直到40多个小时后的8月6日上午,他俩和其他山东队队员才到达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包谷垴乡的前线指挥部。
 
几乎没有休息,老宋和王法胜就打包装备准备赶往受灾最严重的红石岩村,就在老宋准备上车的时候,北京队队长喊住了他,“有个事也很重要,我把这六台车交给你了,你来负责物资运输。”
 
当时的老宋感觉很没有面子,“是不是我胖了点,体能不如他们好,才把我留在指挥部?”但老宋通过后来在指挥部以及物资运输工程中的一系列工作,才意识到物资运输同样需要他。
 
“我们到达灾区时正好处于黄金72小时的边缘,灾区当时其实并不缺人,真正缺的是有专业特长的人员。”老宋所说的专业特长具体到自己身上,其实是他曾经专业赛车手的经验以及多年娴熟的车技。
 
随后的数天里,老宋“接管”了当地一4S店为救援队免费提供的6辆越野车,他和多名队员、志愿者担负起从包谷垴乡到红石岩村运送物资的后勤保障任务。
 
>>>一碗米线度过难忘的39岁生日
 
8月6日,老宋在红石岩村外第一次见到了分别后的王法胜,“他在村里,我在指挥部,这期间一直没有见面。”虽然这样,但两人相互之间会发个“注意安全”的短信提醒,只是由于信号不好,短信也时常时隔数小时后才收到。
 
但最让老宋难忘的是,他在灾区度过了自己几乎已经忘记的39岁生日。8月8日的指挥部没有几个人,老宋突然问队友农历日期才意识到当天是自己的生日。
 
“我也没有当回事,晚上有人端来一碗米线、中午剩下的咸鱼,一位老乡拿来自己酿的米酒。”老宋说,在灾区唯一能找到的也就是米线了。当晚,为老宋过生日的还有一名队友、志愿者、老乡和《大众日报》记者。在场记者在后来的稿子里还原了老宋的生日,“这是我第一次在外过这样的生日,很难忘也很感动。”老宋说。
 
老宋说,从灾区返回的路上,他同样经历了很多,尤其是满身泥垢的他在重庆换轮胎时,店主见他们从灾区救援回来硬是没有收钱。
 
8月16日傍晚,从灾区返回的老宋满脸胡子,迎接他的队员见到他时几乎没有认出来。18日座谈会上,早已刮掉胡子的老宋说,去灾区的13天,让他感触颇深的是,所有队员对于安全意识的理解,以及并非人人适合到灾区救援,“没有技能到了灾区也帮不上忙……”
 
王法胜:把水给别人自己遭遇“水荒”
临沂蓝天救援队队员王法胜
 
>>>体力透支了仍咬牙坚持
 
去灾区的路上,王法胜为去灾区救援做足了心理准备,但真正到达灾区后,才发现自己当初的设想却是另一种情况。其中,到达灾区的第一天,他和队友们就经历了体力上几乎透支的考验。  进入红石岩村路被山体滑坡掩埋,他和队友们备齐装备、物资徒步通过山路进入。王法胜回忆。原本8月6日中午出发,他们直到傍晚6点多才到达红石岩村,本来是一腔热血的王法胜和队员在期间走一会歇一会,“我们不光背着自己的装备,还有为其他队友带的物资,但走了不到一半时,就觉得体力透支得厉害。”王法胜说。
 
随后的几天里,王法胜的工作主要是排查、帮老乡挖被埋的物资、搜寻失踪的人员,“前几天主要是帮老乡挖埋在下面的物资,有时候一上午的时间就帮老乡挖出来些腊肉、棺材,当地老人家中都有棺材,这对他们来说比命还重要。”
 
王法胜说,伴随着高温、缺水等条件,到了救援几天后,体力出现不足时,自己也曾出现累得不想动的时候,“但是看看灾区,看看其他战士,不管怎么样自己也不能说累。”在王法胜看来,自己说啥也不能被人看扁。
 
>>>水给了别人他却渴得嗓子冒烟
 
在红石岩村,王法胜等队员面临最现实的问题是缺水。原本去红石岩村之前,王法胜准备了三天的瓶装水,“进入村里的路上,遇到很多战士、老乡,看到他们渴,我就随手拿出自己的水给他们。”但就是因为自己的“大方”,王法胜很快就遭遇“水荒”。
 
直接的后果是,他常常渴得嗓子冒烟,却没有水喝,“有时候到了山上,就接干净的山泉水喝,山上还有山梨,渴了就摘了吃。”但这样的补水毕竟有限,在救援的前几天里,王法胜基本上不上厕所,更没有条件让他洗脸、刷牙。
 
根据前方传回来的信息,记者在8月11日的报道曾这样写道:“8月8日,王法胜等队员徒步4公里前往红石岩村冷家坡社进行搜救摸排中,午饭其实只吃了几根火腿肠、1个梨,而水早就喝完了。”
 
对此,王法胜解释了这个梨的来源:这个梨并非是自己带过去的,而是在山上摘的山梨,“看到我们渴,常常有朴实的村民给我们梨解渴。”王法胜说,直到通往红石岩村的路通了,缺水的日子才有所缓解。
 
在灾区最后的几天里,王法胜和很多队员都生病了,回到临沂时,他瘦了四五斤,8月18日的座谈会上,被晒得黝黑的他,晒伤的胳膊已经开始蜕皮,他说,灾区的这些天让他永远难忘。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

合作媒体

  • 搜房网
  • 焦点房产
  • 腾讯蓝房
  • 齐鲁晚报
  • 鲁南商报
  • 交通电台
  • 临沂在线
  • 山东房产联盟
区域:
姓名:
手机:
QQ:

家在临沂网团购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