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对口援建青海省海晏县纪实:青海湖畔沂蒙情

2014年10月08日 08:50
来源:临沂日报
9月底,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已有了初冬的寒冷,却又处处让人感受到浓浓暖意。
 
暖意来自2300公里之外的临沂。去年,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由临沂市对口援建海晏县。去年7月底,临沂市抽派3名干部组成援青工作组来到海晏县。此后,临沂人民的深情厚意不断传递到高原。
 
青海湖边来了临沂人
 
位于美丽青海湖北岸的海晏县,以牧为主。进入县境,茫茫草原一望无际,随处可见黑色的牦牛、白色的绵羊,装点着有些青黄的草地。
 
在县城三角城镇西岔村,建有高标号钢架结构畜棚、宽敞的隔离舍和饲草料棚的养殖小区正在进行最后的建设。县发改局重点办主任景生明告诉记者,半个月后,山上基本无草可吃,牧民们便可将散养于附近草场的牛羊集中在这里饲养、育肥,不仅牧民可增加一倍的养殖效益,村集体也可增加收入10多万元。
 
这个总投资350万元、水电路设施齐全的农牧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我省援建项目中的一个。负责落实的,就是临沂援青工作组。去年以来,援青组共落实山东援建项目18个,资金4612.5万元。
 
对于援青工作,临沂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援青之初,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少军就指出:“临沂的援青工作要先行一步,走在前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先运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援青工作,并率团赴海晏县调研考察,捐赠援建资金200万元;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刚两次到海晏县对接援青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高标准要求为我市的援青工作定下了基调。援青组3位同志进驻海晏县后,提出了“缺氧不缺精神,高原更高标准”的临沂援青工作精神,努力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不良反应,最短时间内对全部乡镇和居(村、牧)民委员会进行了调研,制定实施了相关制度,科学管理、积极推进、严格督导考核,确保了全部援建项目的有效落实。
 
“援建项目不仅体现着山东对青海的情意,更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牧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监管、落实好。”援青组的同志说。
 
金银滩上“负责任的亲戚”
 
海晏县是著名的旅游县,每年七八月份,全国各地的游客赶往这里,欣赏广袤的大草原、纯净的青海湖,却也暗生遗憾:蓝天白云下的金银滩大草原,让纵横的电网线路割裂了视线!
 
这些电网线还影响了当地建设。援青工作组将此事反映给了市有关领导。市委书记张少军亲自批示、组织部长李刚精心安排有关人员多次协调争取,终于将金滩变电站线路改建工程列入国家电网青海公司投资计划,预算投资6000万元。“如果不是临沂市动用一切资源争取,之前没能列入国家计划的项目根本不可能给我们。”海北州对口支援办公室主任张国权感激地说。
 
在援青组和我市有关部门的协调努力下,海晏县还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全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验县,沙地柏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列入2014年国家扶持计划,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建设得到了国家林业局认可同意。“我们真是结交了一门帮忙的、负责任的亲戚!”张国权说。
 
亲戚靠走动。援青组一开始就确定了“先行一步、沂海一家”的工作指导思想,积极衔接有关单位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前后合力、共抓援建。
 
一年来,海晏县先后组织党政考察团、环保林业、文化旅游、招商贸易考察团到我市考察,并选派优秀青年干部来我市接受培训和挂职锻炼;我市有关县区、市直部门也来到海晏县,结成友好县、友好乡镇和友好部门;一批企业与海晏县或达成各种合作意向、或设立分销公司;许多社会团体和爱心组织来到这里,捐赠医疗资金、图书、电脑,捐建太阳能路灯、蔬菜大棚。目前,我市推介海北州、海晏县招商项目137个,总投资达40亿元。
 
负责联系援建工作的海晏县副县长程颐工评价援青组工作“特别用心”。海晏县中学、小学都仅有一所,最偏远的乡村距离学校有两个小时车程。援青组利用春节回临沂休假的机会,募集资金、招募志愿者,将经典音乐、精彩故事、美文时事录制到MP3上,捐赠给全县2490余名中小学生,让孩子们“上学路上不寂寞”。
 
把沂蒙精神带到高原藏区
 
“今年5月,临沂市委党校的专家给我们做报告,让我们了解了沂蒙精神;他们三人则是身体力行地诠释着沂蒙精神。”程颐工说。
 
且不说从平原到高原他们迅速适应艰苦单调的环境,也不说他们远离家乡亏欠家人奉献藏区的情怀,三名援青干部踏实的工作作风、创新的工作思路、开放的工作理念,给海晏干部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海晏缺资金、缺项目,更缺思路、缺理念。援青组的同志吃住工作在这里,现身引导,把我们一些同志的思路打开了。”海晏县委书记董玉毅跟记者讲了一件事:连接县政府驻地三角城镇和州政府驻地西海镇之间有十公里草场,一直没有有效利用。援青组分析海晏草原风貌、旅游重地的特点,提出建设十公里湿地,当地干部耳目一新并很快认同。目前,规划已经完成,进入了招商阶段。
 
藏民李利什吉把援青组的同志当成自己的亲人。几年前,她牵头成立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建起青海省惟一的高原养鸡场。去年,援青组为合作社争取援助资金80万元,建起6条全自动仔鸡孵化生产线,参与养殖的牧民达到336户,每户增收2000多元。
 
“我们不可能联系每户牧民,但可以通过这个合作社让更多牧民过上好日子。”援青组负责人说。进设备、请专家、联系鸡苗,援青组从各个方面为合作社提供帮助。
 
特别是孵化育雏的50多天,援青组负责人每天下班后赶过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又当领导、又当老师,又是朋友、又是家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贴心的!”现在,不管合作社的事情还是个人的事情,李利什吉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援青组。
 
援青组的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在青海省组织的“焦裕禄式扶贫干部”推选中,援青工作组组长郇恒赛作为海北州唯一一名援青干部被推荐参评。
 
高原承载着沂蒙人的情意。去年,援青组协调调集18个优良品种、近5万株良种苗木试验种植。如今,在金滩乡海东村的区域示范基地上,刚过盛花期的2万多株金银花仍在繁茂生长,白蜡、海棠等各具姿态。
 
如同“金银花盛开在金银滩上”,在高原之上,沂蒙精神也绽放出晶莹绚烂的光彩!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

合作媒体

  • 搜房网
  • 焦点房产
  • 腾讯蓝房
  • 齐鲁晚报
  • 鲁南商报
  • 交通电台
  • 临沂在线
  • 山东房产联盟
区域:
姓名:
手机:
QQ:

家在临沂网团购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