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地合作资本化枣庄开锣

2009年08月14日 14:47
责任编辑: 赵开忠

2008年10月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闭幕。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大会主要议题被再次重申、推动。

  与此同时,山东枣庄山亭区徐庄镇正悄然进行着农村土地流转新的尝试——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获得工商注册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农民首次得到了由地方政府发放的土地使用产权证。

  在短短两个月内,枣庄山亭区徐庄镇实现近3000亩土地的合法过户流转,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也第一次能被作为资产抵押以获得贷款。在土地实现资本化的同时,徐庄镇原本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被集中起来,耕种方式也向规模化、机械化过渡。

  无奈的尝试

  张凯华是枣庄山亭区徐庄镇土山村委的会计。由于在村委任职的缘故,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留守壮劳力。

  以前,张凯华每年只需打理自己家的两亩地,而今年秋耕他却要为周围4个行政村的2977.3亩耕地忙碌。

  张凯华新的身份是徐庄镇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理事会主任。2008年7月,他与7名村民共同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获得工商注册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在农民得到由地方政府发放的土地使用产权证后,短短两个多月内,近3000亩土地迅速流转到张凯华创办的合作社内。

  土山村在枣庄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人均耕地仅有6分,在枣庄乃至整个鲁西南地区中堪称最少,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常年留守在村里的张凯华告诉记者,土山村共有三十多户村民,其中十多户是举家外出打工。部分村民在招远做矿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一家两亩地一年的收入还不如城里打工一个月的工资,很多耕地干脆就荒着。即使有妇女和老人留守的,由于耕种不利,出产的粮食质量也每况愈下。

  2008年3月,又是一年春耕时。张凯华萌生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租借耕种的想法,他希望将过于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推动规模种植、提高经济效益。

  当张凯华把想法与本村和临近的柿行村、前徐村和湖沟村村民商议后,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也让张信心倍增。

  2008年5月1日,合作社召开了全体成员大会,确定张凯华为合作社法定代表人。8名发起人分别以土地经营权作价的方式出资5000元,共计4万元作为注册资金。

  然而,当他到当地工商局注册“土地流转合作社”时,由于国内尚无先例,枣庄山亭区工商局的工作人员竟怀疑他是“土地贩子”而拒绝办理。

  张凯华先后跑了7趟工商局,最后竟是因为徐庄镇一位市人大代表动用了代表证,山亭区工商局内才勉强为合作社办理了执照。

  当合作社的工商执照交到山东省工商局备案时,山东省工商局官员出于谨慎的考虑,立即来到土山村欲吊销执照。当他们来到合作社看到组建章程并到农户家座谈后,才打消了此念。

  与安徽、浙江的合作社属于民间组织不同,徐庄镇土地流转合作社是中国第一个具备法人资格的商业组织。短短两个多月内,土山村与周围三个村有280户986名村民的2977.3亩耕地加入到合作社中。

  张凯华介绍道,合作社本着村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实行“三权分立”——入社后土地所有权仍属村集体,承包权还在村民个人手中,只不过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手中。

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

  合作社组建,大量土地汇集而来,张凯华面临着第一个难题——如何筹集资金采购急需的农药化肥。

  由于中国法律规定,农村的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不能转让、继承和抵押,土地的私人使用权无法换来银行的贷款。而且,万一农民贷款到期不能还款,银行也无法申请强制执行。

  2008年8月,张凯华只好以五户联保的形式向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了贷款15万元。但这种贷款方式不仅手续复杂(需填几十个表格),而且利息较高(为千分之十二)、额度少(只有还款后才能再贷)。即便如此,若非得到了枣庄市市长陈伟的指示,信用社也极不情愿借贷。

  眼看着秋耕时节又快到了,合作社需要新的贷款购买种子、化肥。正当张凯华等人为资金发愁时,枣庄市山亭区政府对合作社伸出了援手。

  为推动土地流转,帮助农民手中的土地实现资本化,9月14日山亭区政府设立了我国第一家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所——徐庄镇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所,280名农民首次得到了由地方政府发放的土地使用产权证。

  “这一做法绝不仅是给了农民一张证件这么简单。”徐庄镇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所所长高崇銮认为,通过对土地确权、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农民能够合法地流转土地,也可将其作价、折股作为资本抵押担保,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

  张凯华因此顺利以合作社800多亩土地的使用权作为抵押从信用社获得了30万元贷款,化解了秋耕的燃眉之急。而抵押贷款的利率仅有千分之六点六。

  合作社与土地使用权证的出现,使得撂荒的土地得到了耕种,村民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也得以解决。土山村赵芳一家有7口人、3亩地,如今只有赵芳一人因为刚刚出生的女儿留守在家,其余全都在外打工。每到农忙季节,赵芳一人根本无法打理3亩土地。

  如今,赵芳家的耕地加入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过多名专家组成的评估团评估每亩地约为300元。根据合作社的章程,赵芳家每年每亩耕地可获得300元的保底收入,此外还可获得合作社每年盈余的60%作为二次分红。

  张凯华创办合作社的初衷仅是为了解决农民外出打工遗留的土地荒芜问题,但村民却最怕借出土地后承担风险却无法换来收入。

  为了规避土地流转试验的风险,枣庄市市长陈伟请来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曾寅初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经济部主任王东京教授,帮助合作社制定了保险机制和矛盾处理机制。

  根据保险机制条款,土地合作社最多不超过1/3的部分可以抵押贷款,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年限不能超过3年。此外,枣庄市山亭区以财政资金对农业保险给予补贴,合作社也要从每年盈余中提取20%的风险金,用于抵抗因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损失。有了保险机制,每亩耕地最多可获得500元赔款。

  曾寅初认为,枣庄的改革规避了现有农村土地改革中的风险。首先,农民没有失地风险。合作社用于抵押贷款的土地,仅仅是土地合作社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一部分;而且抵押的土地使用产权是有时间限定的,期限一到,使用产权就又回到了农民手里。其次,银行贷款没有大的风险。农业是相对稳定的一个产业,市场风险低。再加上枣庄对土地合作社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使农户的经营风险、银行的抵押风险进一步降低。

  规模化效益

  “良性的运营是化解风险最好的途径。”张凯华认为,合作社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实现机械化耕种,本身就具有可观的规模化效益。

  张凯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大规模集中采购1袋标准化肥比零散购买可节省10多元;在耕种上,合作社每亩只需65元,单个农户则要80元;播种方面,合作社每亩成本为16元,单个农户却要20多元。此前村民用石头垒起了田界,如今田界消失了,每100亩无形中也可多出1亩耕地。粗略算来,除去人工成本,合作社每亩耕种可节省至少50元以上。

  虽然规模化耕种的效益可观,但张凯华表示,合作社仅从当年盈余中提取20%的公积金,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弥补亏损,60%作为二次分红回报给股东。未来合作社的盈利主要来自农产品深加工。目前合作社正在酝酿投建农产品加工厂。

  土地流转合作社刚刚创立吸引了临近的村民,不断有人托关系希望加入合作社。但张凯华表示,考虑到合作社尚在探路阶段,很多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当中,目前合作社已经停止吸收新的成员。明年7月份,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可得到第一次分红,等到合作社运行1年后再考虑是否继续扩招。

  如今张凯华与合作社的成员们又遇到了新的难题:30多年以来,各村都习惯了一家一户零散耕种模式。如今生产方式突然转变了——土地被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耕种,作为生产工具的大量机械化设备短期内很难得到满足。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

优化阅读

临沂楼市

报广监测

临沂专题

8月热盘推荐|这些卖的最火的楼盘推给你~

临沂市场周报2022年第25-26期

[楼盘评测]银河湾·3号院

国庆小长假选房好时机,这些新盘不容错过

央行罕见同时定向降息降准

合作媒体

区域:
姓名:
手机:
QQ:

家在临沂网团购报名